![]() 晨光初照,最美珠海海风轻拂情侣路。湾区珠海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谭忠铭正骑车穿过香炉湾,风景不远处,骑行港珠澳大桥如巨龙静卧波光之上。新风这座城市,车轮成正在静待两个月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的上看尚鸣枪开赛。 “过去想找一条平整又车少的最美珠海路都很困难,如今‘抬腿就是湾区好路线’,一到周末很多澳门骑友专门过来骑行。风景”骑行二十余年的骑行谭忠铭,见证了这座海滨城市骑行文化的新风悄然勃兴。 海风拂面,车轮成车轮轻转。骑行,正成为珠海一股新风尚。 今年11月,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将从珠海启程,沿途经过港珠澳大桥、澳门大桥、香港迪士尼乐园等粤港澳标志性景点与风光带。这不仅是中国首次跨越粤港澳三地的大型体育赛事,也是本届全运会唯一一个三地融合比赛项目。 重磅赛事落地珠海并非偶然——完善的基础设施、浓厚的跨境骑行氛围、不断优化的骑行体验,早已为这座城市攒足了承办大赛的“底气”。 以人为本,打造“骑行友好”城市 清晨的淇澳岛海边骑行道,薄雾中掠过一群骑行者身影。澳门骑友陈先生紧跟着队伍,机动车与骑行道清晰分离,他感叹道:“骑得特别过瘾!” “在澳门很难找到这么长又平整的路线,这里既安全又畅快。”他表示,如今通关仅需几十秒,周末与珠海骑友相约骑行情侣路、淇澳岛线,已成为澳门骑行圈的常态。 多年来,珠海持续将骑行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自2011年起,市政道路改造便明确要求同步设置自行车专用道;2016年,东部城区建成89公里自行车专用道主廊道;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形成“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绿道网络,将山、水、林、海风景串珠成链,为市民骑行创造了优越条件。 以人为本的理念,藏在每一处贴心细节中:机非分离的道路布局,让公交车靠站时骑行者仍可顺畅通过;翻新后的海岸绿道平整宽阔,连老年骑友也能轻松驾驭;十字门新道路通车后,骑友训练无需再绕行桥梁,路程节省近半小时。 “以前为找一条安全的训练路线要跑遍半座城,如今家门口就有环线。”谭忠铭说,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珠海市民加入骑行队伍,更吸引了大量澳门骑友跨境“打卡”。 ![]() 全民参与,骑行文化深入人心 清晨,不少上班族选择骑车通勤;入夜后,情侣路上夜骑队伍络绎不绝;周末,从高新区淇澳岛到金湾区中心河湿地公园,亲子骑行与团队训练的身影随处可见。 据共享单车运营商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珠海市香洲区居民日均使用共享单车超过35万次,单日最高峰值达60万次。如此高频的“全民骑行”,为这项运动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今年8月10日,珠海少年李牧生在RFC绕圈王夏季冠军赛中以总积分67分夺冠。同月,珠海女孩周映媚在瑞典恩厄尔霍尔姆举行的青少年泵道世锦赛中摘得女子9岁组金牌,连世界冠军Eddy Clerté也称赞“中国小选手训练刻苦、速度惊人”。 周映媚的父亲、珠海乐游骑行俱乐部负责人周旭表示,珠海拥有优质的自然环境、便捷交通和宜人气候,加上近年来绿道与公园不断增多,参与骑行运动的人群持续扩大。 从专业选手到普通市民,骑行已成为珠海最具活力的城市符号。 跨境办赛,书写湾区融合新篇章 “近年来,澳门骑行爱好者越来越喜欢来珠海骑行,因为澳门城市空间有限,难以提供像珠海这样优质的骑行环境。”谭忠铭说。 随着大湾区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珠澳通关效率持续提升,骑行早已让两地的骑友融为同一个圈子。 每逢周末,众多珠澳骑友常相约从情侣路出发,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品尝美食。车轮上的交流,让双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融合不仅体现在民间交流,更延伸至专业赛事。2024年11月24日,珠海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首创“一天跨三地、前置查验无感通关、三地统分结合”的组织方式。 该测试赛历史性创造了“世界海上跨桥骑行最长、穿越海底隧道最长、全运会测试赛路程最长”三项公路自行车赛纪录。 即将在两个月后举行的正赛更令人期待。这条“最美赛道”从珠海博物馆出发,跨越港珠澳大桥,途经珠海情侣路、澳门大桥、香港迪士尼乐园等粤港澳标志性景点。全程约230公里的赛道,将让运动员和观众充分感受大湾区的发展成果与蓬勃活力。 谭忠铭表示,第十五届全运会如同一把钥匙,为珠海打开了“体育+旅游”的新大门。“今后人们提到珠海,不仅会想到情侣路、港珠澳大桥,还会想起骑行。” 海风轻拂,车轮不息。从港珠澳大桥到情侣路,从专业选手到普通市民,骑行不仅记录着珠海城市发展的脉搏,更见证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坚实足迹。 |